不是你说努力孩子就会努力,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忽略了
https://res.youth.cn/article_201810_30_304_5bd7d890b1922.jpg01千寻五岁后,我开始正视自己身处的这个大环境:全民提前化。提前适应、提前学习、提前备战幼升小……我无意传播焦虑,只是讲出一个事实。其实,和你们一样,我也不喜欢“提前”这个词。老人愁小朋友吃饭不会用筷子时,那个义正言辞反驳的人是我,“哪个大人不会用筷子呢?很多事,长大后自然就会了,又何必急于一时。”如此这般的“慢慢来”,我坚持了五年。直到今年,孩子再过一年就要进入小学,我看到了现实环境中资源的有限性,也感受到了家长间暗潮汹涌的火拼味。不由得客观地思考,孩子是不可能脱离环境成长的,只有做到“出格”与“入格”兼具,才能将目前大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出格”,是孩子的灵性,五年来,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一直被我们保护得很好。“入格”,便是我现在开始,要慢慢帮助她建立的一种能力,包括了对身处环境的理解和适应。以上认知,便是我做幼小衔接的初衷。下定决心后,就开始做计划:规范性得加强、小学可是一坐45分钟,幼稚园里哪个小朋友能坐这么久?知识输入得开始储备,小学进度那么快,零基础直接懵掉……刷刷拉出一张计划表来,发现小学生活和幼稚园生活,差距的确很大,提前衔接过渡,做好“入格”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02刚开始,我对自己做出的幼小衔接计划表是很有信心的。进度不算快,习惯养成有完备的激励措施,课程设计有游戏有互动,鸡血味算是降到最低了吧。没想到,这志在必得,才三天就碰了壁。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自由环境中的小朋友,忽然有了约束、加了压力,狡黠如她,第一反应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学习时各种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抓块橡皮擦把玩,就是平均五分钟跑一趟厕所。被斥责几次后,看似收了心,其实憋着一口气,这口气表现在了平日突增的小脾气上,心情不爽,难免借题发挥。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心理建设。说到底,幼小衔接是我们大人觉得该衔接了,就风风火火行动起来,并没跟小孩解释过。小孩他不懂,为什么爸爸妈妈忽然变严肃了、要求多了?为什么我读绘本时就需要认字了?为什么我要算两根香蕉加三个苹果是多少水果?回想自己小时候,算是比较有自我意识的孩子,老师总爱跟我妈说:“这孩子什么事都要探个为什么,你不告诉她为什么做,她就打死都不做。一旦想明白了,效率又挺高。”一时有点汗颜,自己都如此,怎么到孩子这里,反倒忘了这个岔。现在的孩子,比我当年自我意识应该是更强了,一点心理建设都不做,不帮她搞清楚为什么规范习惯、学习知识,怎能指望她自觉自愿地按我们设想的节奏前行呢?真是太盲目乐观了。采访了下身边其它妈妈,发现这个问题还挺普遍。90%家长在幼小衔接中遭遇的阻力,都不是孩子学不会,而是孩子不愿学,正是不愿学,导致了学不会。03日本有部很出名的励志剧叫《龙樱》,阿部宽饰演的樱木老师,要让平均偏差值只有36的学校里的学生考上东京大学。(偏差值是日本学校的成绩排名,一般来说在25-75之间,36算是比较差)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让这些学生拷问自己:你为什么要上好大学,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因为樱木知道,只有先解决思想问题,才谈得上行动。人的本性中,既有向好的一面,也有好逸恶劳的一面,这个现实我们必须承认。从自由自在地玩耍到接受有约束有压力的正规技能练习,是从逸到劳的转变。如果当事人找不到“劳”的理由,就会认为自己是被迫的,是父母或老师要求我“劳”,如此便会想方设法偷懒,懈怠乃至抗拒,试图回到“逸”的状态。所以,当我开始给千寻做心理建设,我的目标是: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做幼小衔接。我猜,很多准备让孩子参加幼升小考试的家长,都是自个在忙活着对比学校、报名登记,前期孩子基本不参与,只负责努力学习,届时胸有成竹、信心满满去考试就好。孩子可能连自己要报考的学校长什么样都不清楚,为什么要考这个学校也不清楚,在他的意识里,一切都只是家长的要求。这样的想法很糟糕,会把一个孩子的内驱力压到最低值。我改变了做法。没有直接告诉千寻你到时候要去考什么学校,而是先收集了、几家意向中学校的活动实录和课程安排给她看。不论是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是窗明几净的环境,亲眼看到才有向往,每逢学校开放日,我也尽量带她去参观。感受之余,我问千寻,“想去这个学校上小学吗?”她说想。我假装为难,“可是有很多小朋友和你一样,大家都想去,学校又装不下这么多小朋友,只能通过考试筛选。那你怎么办,要参加考试吗,如果要,得辛苦准备哦。”大概是有了之前感受铺垫的效果,她颇有信心地回应:“要,我要参加考试!”好吧,既然是你自己要参加考试,接下来,就要加油努力咯。即便孩子不参加考试,你也可以跟他讲讲小学生活。李跃儿老师拍过一部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千寻很喜欢看,里面有小学生活的真实展现,她很好奇。当看到其它小哥哥小姐姐端坐教室,她会觉得,妈妈说的“调整坐姿,不要东歪西扭”的确是用得上的。总而言之,你需要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亲眼看见也好、亲身感受也罢,帮他建立一套解释系统。诸如“我是为了自己向往的学校努力”、“看起来小学要求更严啊,我得有个准备”……类似理由都可以。人只有知道了为什么做,才会做得有效率。04不过,孩子即使搞清楚了为什么做,行动上也难免反复。没办法,这就是孩子的天性,翻脸比翻书还快呢。当行动出现反复,是最考验家长的时候。千寻理解为什么要学后,依然时不时想偷懒。想偷懒时就会说:“哎呀,我不要考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还是当下玩比较重要。”这时候,最重要是心态,切忌孩子一反复,家长就泄气,把之前的辛苦铺垫都否定。要知道,有反复才是正常,不急不躁讲策略比较靠谱。我的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由着孩子偷懒几天。这几天,我们还真是什么都没学,连绘本都没有讲。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千寻稳不住了,跑书房来看我们在干嘛,见我在看闲书她爸在玩游戏,顿时很不满:“你们给我讲故事。”我表示不配合:“反正你不想努力,我们也觉得挺好的,一点压力都没有,大家都不用那么累啦。”孩子年幼时的逆反小心思很有意思,爸爸妈妈偷懒了,她倒变身成卫道士,“不行,你们还是得给我讲故事,陪我看书!”不过,我这方法管用也是因为有前提,千寻之前就养成了吸收的习惯,虽然没正经学什么,阅读、桌游还是每天都有的,当我们从阅读和游戏上也撤下阵来,她其实是不适应的。如果是家长陪得比较少的孩子,不建议用这招,还得在其它激励措施上下功夫,具体方法,见仁见智。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给我留言,咱们单独成篇来探讨。话说,这场旷日持久地心理建设我足足做了两个月(期间,小朋友也是反复了好几次)看起来好像挺耽误事,其实是后发有力。两个月后,最明显的变化是效率提高了,至少没再出现约束多点就发脾气,压力大点就缩边边的状况了。不论习惯养成还是知识输入,孩子有了解释系统,知道为什么努力,便有了当下的动力。这次切身体会告诉我,心理建设真的很重要。我们不能再把现如今有很强自我意识的孩子看成懵懂无知,他们已经变了,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断,同样,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和消极对抗的方式。若不解决思想上的问题,你很可能会感受到一厢情愿的痛苦。仔细想想,幼小衔接,原本只是趁小学前时间宽裕,给孩子一个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准备与过渡期。若缺失了心理建设,搞成家长、孩子痛苦提前,那就脱离幼小衔接真正的价值了。而且,不光是幼升小,其它阶段的学习也是如此,认同才能触发行动,效率必须源自理解!划重点1、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不做心理建设,不帮他搞清楚为什么规范习惯、学习知识,就指望他按大人设想的节奏前行,太盲目乐观了!2、孩子有自己的解释系统,理解为什么努力,才会有当下的动力。3、孩子即使搞清楚为什么做,行动上也难免反复。接受反复,不急不躁讲策略比较靠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