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老胡,歌萌 发表于 2018-10-23 17:27:00

有过度控制心的人不适合做教师和父母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22/4a632832cdf345b4b2724fa37d988ed7.jpeg
       当下,作为主流的公立教育由强大的政府来主理,自上而下的变革因为关涉面广,面对具体的个人往往显得体量大、能量大却又时常大而无当。而所有自下而上的变革面对这个超级利维坦因为力量悬殊无法制衡,难免显得非常渺小、笨拙、艰难。       越积越久、越积越多的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来自于多数人都无从选择,他们很难通过沟通对话、直接参与寻求改变,得到愿意寻求改变以主动适应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学校教育。原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办学来满足各种需求,因为自主办学门槛太高,令众多的小微学校和校外机构都被迫战战兢兢地游走于政策边缘,时时担心着因非法办学、违规经营被取缔。       在这种难以打破的困局中,没有意外的,家庭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中的热点。既然学校教育无法应对诸多诉求,只好退回到家庭,通过家庭、父母的努力来满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补足甚至挽救学校教育迟滞之弊。家庭教育热是对学校教育变革缓慢极度不满和失望的必然。      加之中国文化中对于子女教育的看重由来已久,格外关心子女教育的父母和提供专业支持以及服务的教育从业者们共同成就了越来越繁荣的家庭教育场。从主推家庭教育专题的微信公众号,家教专家的微博传播,到家庭教育类书籍的大卖,是从观念到实践的竞争。      汇聚家庭教育中最受关注的一些问题——睡眠问题、情绪问题、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问题、“孩子受欺凌怎么办?”“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你会发现,家教专家们日复一日回答着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原地踏步,非常需要适时整理一下,再回来面对具体问题。      其一,辨认、反省、克制自己过度操控心。人的眼睛既可向外看,亦可向内观。眼睛由外向内以旁观者姿态看自己言行,是否与孩子有良好的交往、沟通、相处,是否进退有度非常紧要。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那双向内观的眼从不曾睁开。这样的人最容易感到失落:“我尽心尽力,为何你都不领情?”最容易感到惊讶:“孩子你怎么了?”总是急于知道:“我该拿他怎么办?”心底那个没有被点破言明的心思是——我是想拿他们怎么样的。我有预期的、喜欢的样子,我有是非标准,只是孩子没有达成我的预期,孩子错了偏了,所以我特别着急,希望各种拯救挽救改造纠正。看到自己这种过度地控制欲,生出省惕,进而克制,你才能不把孩子之间的差异误当成偏差错失,一阵乱下药乱治疗,没病怀疑有病,然后真的整出病来。      其二,不急于分个胜负优劣,不急于判断正误。家庭教育并不是观念或行动的PK赛,不要急于作是非判断,因为多数时候压根就不是“如果你对那就我是错了?”的问题。多数时候不需要气急败坏地跳出来指责:“你这样怎么行?”或者惊慌失措、患得患失:“这样会不会导致……”“我以前都这样,孩子会不会……”拿一个专家一本书里的观点反驳另一个专家另一本书,只能看到理解自己观念行动的合理性不接受理解别人的观念行动,会没完没了的纠缠。教育中很多问题聚讼不已众说纷纭,专家们各执一词太正常不过了。何况多么厉害的专家们也未必了解你的孩子,提供的只是建议,增加一种或者几种行动的选项,绝对不是起死回生的仙丹,更不会是不吃这药就必死无疑。养孩子仿佛养花种菜,大端不坏即可,不必太过精细。过度纠结纠缠,会关闭与他人、与孩子的会通之门,也是要整出毛病来的。      其三,孩子一直在生长变化,要做出变化以应对变化。孩子到了新的发展期,你就必须改变和他的交往互动模式,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变坏了、走偏了,而是父母没有及时转换交往模式,滞后于孩子发展了,因此产生冲突。你必须能够辨认成长之力,才能真正为孩子心智力量的增长感到高兴,调整自己主动与孩子的生长变化好好相处。不要一以贯之地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指手画脚,一味否定他的需求,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多听孩子说,能同意的立即同意赞赏,不能同意的可以直接拒绝反对,但得花些功夫引导他想想还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做法,让他明白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行不通,增进孩子对父母、对世界的理解。重点是永远让孩子有路可走,而不是把孩子逼迫到自毁、毁人的地步,又嚎啕着指责孩子和社会的万般不是。      当我们谈论家庭教育的时候,需要一再回到这三个前提,否则说着说着,就会有人郁闷,或者陷入无谓争执。本文来源:别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过度控制心的人不适合做教师和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