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的节目却看得人心酸:挂名爸爸和“守灵式陪娃”何...
关于父亲缺位的吐槽已经很多,“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说的都是在亲子关系中变得“透明”的爸爸们。然而,过日子的问题可不单单是吐槽就能解决的。真正有质量的陪伴,可不比你想的简单……作为一位老母亲,很久没看过如此大快妈心的节目了!第五季《奇葩说》出了一个辩题:每周陪伴孩子时间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你赞成还是反对?首先,我建议所有未婚、未孕的人就不要参与投票了,直接俯首弃权吧,在养娃这件事上,真的是没有参与就没有发言权;其次,所有当妈的,闭着眼睛用脚投赞成票就好了,因为我实在想不出“鼓励”爸爸多陪孩子有什么反对的理由。最后,所有当爹的,如果投赞同票,欢迎你洗心革面、再接再厉;如果投反对票,对不起,你将被剥夺的不仅是“爸爸”这个称号,还有做人的权利。投票结束,还有必要辩论么?结果也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终正方以75票获胜:可这个压倒性获胜的结局来之不易,辩论开始前,在场观众投票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5/cda7a299889341378552b45305318407.jpeg一开始,只有39个人同意取消爸爸称号。面对这个结果,身为老母亲的我只能说,年轻人呐,到底是没当过妈呀。在当妈这件事上,现在会很苦,未来会更苦。中国式亲子关系:挂名爸爸们太多我那些当妈了的朋友,给娃喂饭把屎的是妈;陪娃做作业差点心梗的是妈;周末马不停蹄陪娃读完四个兴趣班的是妈;就连过节休假陪娃出去玩的主力担当也是妈妈们,在这些过程中爸爸们偶尔也会插科打诨进来客串一下。所以说,说“丧偶”式育娃有点夸张,但挂名当爹确是事实。爸爸们在哪里?和客户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呢。好了,我们公平点,也不要一棒子把当爹的们都拍死。你们确实日理万机、从为家赚钱到拯救银河都少不了你们的身影,但就像正方辩手傅首尔说的: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5/10bd7220ce8449969f69088042cf1324.jpe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5/ac87c336b04a437a935ea0527c855056.jpeg生娃的时候时间大把,养娃的时候就忙成比尔.盖茨!可妈妈们也没“闲着”只带娃啊,很多妈妈也是白天上班、需要加班、赚钱养家,可只要一脱离下班模式,谁不是瞬间自动变身老母亲?为什么当代女性可以在职场女性和妈妈模式之间切换自如,爸爸们当个不挂名、实实在在的爹就那么难?答案很简单:因为爸爸忙着顾自己呢。爸爸们确实忙,但忙完后私心总想着先犒劳自己:打个盹、打盘游戏、和朋友聚聚让自己缓缓吧。而妈妈们的私心是:终于可以陪宝宝了。这期节目最后采访了几个孩子,让他们描述“爸爸在你心目中的样子”: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5/e9eb448052fe4104a6ac1e7e6dd11eb5.jpeg宁愿玩手机、打游戏到深夜,也不肯陪孩子,在孩子的眼里,手机和游戏才是爸爸的最爱,自己永远只能排老二、老三。可孩子们埋怨爸爸了么?完全没有啊!让他们在最爱的玩具和爸爸陪一天之间选择,所有孩子都选择爸爸的陪伴: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5/3c224083287b4352b67588ce76890904.jpeg问他们愿不愿意放弃爸爸的“称呼”,没有一个孩子说愿意,“因为爸爸是我的爸爸呀”、“放弃了我就没有爸爸了“: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5/21f781af1dfd47a196638842f8633876.jpeg正方另一位辩手颜如晶说:称呼不是应得的,应该是赢得的。身为人父,如果连一周12小时、每天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你都抽(不)不(愿)出(意)拿出来陪孩子,“爸爸”这个头衔的确可以卸任了。中国家长陪娃的三大问题看节目,图一时爽快可以把狠话说到此就结束,可过日子不能只有狠话,狠话过后还得有解决办法。坦白说“每周陪伴孩子时间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这个法规的确大快妈心,但理智上头想想还是不能赞同。为什么?第一,12小时(或者其他量)这个量的划定至今没有科研实验去举证其合理性。家长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但陪伴的时长与效果的关联性还需检验证明。第二,陪伴的形式是不同的,单纯以时间来计算有失偏颇,就像节目里的导师之一薛兆丰说的:并且考虑到一些父亲工作的特殊性,比如警察、值夜班的医生、外出务工人员等,很难让他们抽出12小时去陪伴,但不代表他们不愿陪伴、不爱孩子;第三,不排除有些思想比较传统的妈妈依旧喜欢“男人赚钱养家、女人看家带娃”的生活模式,我们要尊重多元家庭模式。所以,理智来看你会发现争论这样的辨题毫无意义。这条辨题的重点不在时长、在陪伴,陪伴孩子的重点也不在于形式和时长,而是质量。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看看现在80、90后的父母们普遍是如何陪伴孩子的?2017年《南方周末》等机构共同推出《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本次调研通过对一、二、三四线城市中家有18岁以下孩子的2000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报告显示:越重视亲子陪伴的家庭越缺乏陪伴时间,家长关心孩子身心健康却在陪伴中忽视质量、流于形式,父亲陪伴相对缺失。从陪伴时间来说:“隐形爸爸”是很多家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在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父亲陪伴较多或父母陪伴一样多的家庭仅占12.6%和16.5%;父亲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为2.9小时(此处可以打问号么?),在周末为7.7小时,远低于母亲的4.6小时与10.9小时。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5/137c9c66dd774c5ba6b3a0252928143d.jpeg从陪伴内容来看:家长与孩子在一起做得最多的事是“一起进餐、从事家务劳动、哄孩子睡觉等日常活动”,远高于逛公园、郊游、旅行等户外活动,及逛博物馆、图书馆等等文化活动。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5/0aaa011379ad42d3b8759ce87809b08a.jpeg在来看陪伴质量:父母在实际陪伴孩子时,也并非全情投入。 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选择旁观或忙自己的事(比例居然如此高),使亲子陪伴流于“形式陪伴”。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15/e5897db95b86404091f76ee3626b4648.jpeg而当工作和陪孩子产生冲突时,仅有23.8%的家长会放下工作陪孩子。时间短、质量低、不投入是家长陪伴孩子时常犯的错误。那么陪伴孩子如何能做到高质量呢?陪娃的三重境界,你在第几层?先声明一下:当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时出于吃喝拉撒的照顾不算陪伴;另外,陪做作业也不能算陪伴,通常陪做作业是孩子和父母双方都身心俱疲、少有愉悦感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能算作陪伴。去除这两点,我把陪伴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的陪伴就是沉浸式陪伴。沉浸式陪伴就是要给孩子提供quality time,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长要放下手机、心无旁骛低站在孩子的视角上去融入在他的世界里。沉浸式陪伴的技能有很多,随便翻开一本育儿书,里面都会告诉你陪伴孩子时的目光、语气、行为举止要如何。在此我就不赘述了。不过,想强调一下沉浸式陪伴的关键词是联结,即无论你和孩子做什么,你要和他有相互关注、相互感受的氛围。就像《游戏力》一书中所说的:“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只是联结的断裂。次一级的陪伴是参与式陪伴、仪式感陪伴。这是我从美国中小学里总结出来的。美国很多小学都会有安排传统的亲子活动,比如“父亲陪我吃甜甜圈”、“和爸爸一起给妈妈做晚餐”活动。我的美国朋友家里更是安排了“爸爸日”,这一天三个孩子的生理和精神照顾都交给爸爸打理,让孩子们和爸爸亲密接触来增加亲子关系(也是缓冲了夫妻关系)。虽然爸爸不能全情陪伴,但定期陪孩子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也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朋友的老公在高校做科研,在没成为终身教授(tenure)前,他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周末和节假日还要工作是家常便饭。为了陪伴孩子,他和孩子一起找了个空鱼缸,命名为“爸爸的一天”,每晚睡觉前无论多晚,他都会写一件当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快乐的、难过的、窘迫的都可以,然后放在空鱼缸里,孩子第二天起床后就能知道前一天爸爸发生了什么“大事”。如果出差,他会口述当天的一件事委托妻子代写,这件事他坚持做了六年,直到tenure后有多一点的时间陪孩子。这就是仪式感陪伴,每天坚持为孩子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孩子知道爸爸的离场是无奈的、但他还是非常重视孩子的。第三等级的陪伴是“守灵”式陪伴。有些爸爸可能会说,我有陪孩子啊,他玩的时候我在一旁坐着、看着。这不是陪伴么?抱歉,那只是看孩子,真不是陪伴。颜如晶的这段话说得特别好:在陪伴中最基本的事情是你和孩子要聊天、有对话(注意不是家长不停地提问、或者敷衍孩子的问题),你来我往、一问一答。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那在“看孩子”的情况下至少请做到一点:行为举止得体。导师蔡康永讲了一件自己和父亲的事。父亲总是打麻将,他每次放学去麻将室向客人打招呼,然后顺便看一下父亲;父亲平时看电视,他不喜欢看,就把作业搬过来坐在父亲身边一边做作业、一边陪着父亲。他不知道这算不算陪伴,但父亲每次在饭桌上总会把螃蟹最好吃的部分留给客人吃,只要有客人在自己或家人从来不会吃。父亲没有教过他这些,但在言传身教中他就是学会了这条待人之道。所以,那些“守灵式”陪伴或者一边看孩子、一边忙着打游戏、刷手机的爸爸们,即便你们的陪伴心猿意马,也请保持举止得体,孩子能看到。如果爸爸发自内心地想陪孩子,但真的没办法当下即刻相伴,那怎么办呢?至少请做到好好解释和道歉吧。这是陪娃未遂最基本的礼仪。法国著名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在《理解孩子的语言》一书中说:“你选择送孩子去学校、和他分离,可以给你空出工作的时间,但这只是满足了你的需求,法律并没有如此规定,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伊莎贝拉教授建议可以做这些事:提醒孩子在你离开期间应该做什么,这样他能在和你分开的期间继续自己的生活;描述一下你的计划,要告诉孩子你离开的真实理由,永远不要撒谎,如果是你自己的选择,就不要以外在不可抗拒的理由来搪塞孩子;谈谈你自己的感受,比如“很难过”、“舍不得”、“很无奈”等;倾听孩子的感受,孩子没有办法和权利选择不让你从身边离开,但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想象你们重逢的那一刻。当我们确实无法陪伴孩子时,家长要做的就是照顾好他们的情绪,好好解释并道歉。最后,本着一颗善心,再给广大父亲们支个投机的招儿吧,如果你的心力和智商让你疲于“应付”孩子的世界,那就留出时间好好陪好妈妈吧,至少让妈妈们不抱怨、感受到丈夫的爱,愿意在孩子面前帮你去塑造一个好父亲的形象,而不是提起顾不上孩子也顾不上老婆的你来都是怨言和敌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