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求“别再打扰”,哪里出了岔子?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14/5061a033b2764740a53d850fb3e7168c.jpeg最近,一张贫困户家的“门前照”火了,有些许年代的木质大门紧闭,旁边斑驳的红砖墙上,是几行毛笔字:“各位领导:本人已脱贫,请不要再来打扰了”。 乍看之下,这幅场景会让人误以为是恶搞,但背后的现实却让人心情沉重:据微信公号“侠客岛”透露,照片背后的实情是当日上门的扶贫干部自掏腰包,买了一壶油、一袋米,“私车公用”翻山越岭来贫困户走访,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一边是扶贫干部长途爬涉“送温暖”,一边却是贫困户冷冰冰的“别再打扰”,这着实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贫困户的做法,或也超出了一般人对于被扶贫者心态的惯常理解——帮助你脱贫,你怎么还会不领情? 但倘若留意过媒体和相关部门曝光或披露的一些扶贫乱象,对此现象或就不会感到那么惊诧和难以理解。其背后可能折射的是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一个突出弊端,那就是,在个别地方的扶贫绩效考核指挥棒下,扶贫干部的考核任务与贫困村民实际需要的扶贫之间,出现了断裂或是脱节。 从过往公开的案例来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贫困户获得扶贫资源的成本偏高,这包括扶贫干部反复的拜访、信息确认,以及填写各种表格,提出各种要求,甚至是让他们学习如何应对上面的调查。长此以往,这种繁复的程序和要求,实际上让扶贫有变成扰民之虞,反而影响到贫困户正常的生产生活。 此前媒体报道,部分基层扶贫干部吐槽被微信工作群和所谓“工作留痕”考核绑架,其中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现在去下乡,进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会布置工作,而是先到挂点的贫困户家去和他合个影……”显然,这样的考核,不仅让扶贫干部疲于应付,也间接连累了村民,并可能伤及他们对扶贫工作的认同度。 二来,扶贫工作迟迟难以让贫困户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甚至由于工作不当,给农户造成损失。有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西部某地为帮助民众脱贫,当地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各类资金予以支持,高峰期兔子存栏接近40万只,但市场行情急剧变化,短短5年时间,产业规模已萎缩到不足7万只,造成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多年缓不过劲来。 当扶贫定位不清、方法失当,贫困户对扶贫工作失去信任,极端者挂出如前文所示的“门前照”,就毫不让人意外了。 因此,面对“门前照”一事,扶贫干部及当前的扶贫考核制度设计,都应该要有所触动和警醒。一方面,扶贫考核要更接地气,因地施策,无缝对接好贫困户的真实需求,不能让扶贫干部完成考核与让贫困户脱贫,成为不相干的两回事。 另一方面,扶贫政策和具体的执行,也得关照好贫困户自身的心态和感受。不能自恃是扶贫者、帮助者,是“为你好”,就固执认为贫困户理所当然应该无条件的配合和承受压力甚至代价。特别是当前进入扶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各地的扶贫压力也到了最大的时候,更得避免各种压力传导过多的施加到贫困村民的身上,引发不必要的抵触情绪。(澎湃新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