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为其难 发表于 2018-8-7 16:53:40

乔布斯告诉你: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过得是截然不同的...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584849832/0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样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自律则自信,自信则自由。乔帮主每天四点起床,九点前把工作做完,正是他这种极强的自律,让苹果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新时代。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俞敏洪也说过:“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为什么自律的人生,可以像开了挂一样,但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做得到?因为自律意味着你必须有所放弃,不能全部都要。就像你想要保持完美的体型,维持身体的健康,你就必须和垃圾食品说再见,你不能肆无忌惮地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就像你想要成为学霸,拿到奖学金,那舍友半夜三更还在玩游戏,谈恋爱煲电话粥,你就不能如此放纵;就像你毕业后想要拥有自己的事业,那你必须在周末的时候,继续加班研究自己的感兴趣的领域,同事发起的聚会,你都得加以拒绝。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你必须有所放弃。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521792011/0但人做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十分厌恶损失带来的阵痛感。一个人得了2000元钱和丢了2000元钱对内心的冲击,哪个更大?显然,丢钱冲击更大,真可谓“相同得失,不同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得失,“失”的影响是“得”的两倍。由此看出,人对损失更敏感。这就是“损失厌恶”。基于这样的一种本性,很多人不断被它牵着鼻子走。于是我们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垃圾食品,一边幻想自己拥有八块腹肌;一边和舍友通宵达旦地LOL,一边期盼着期末考试可以门门功课都过90分;一边和同事周周出去KTV游山玩水,一边希望自己能够在3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这样的痴人说梦,你不知道做过几次?成年人尚且如此,那么那些孩子呢?自律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自律的孩子却大同小异。明明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再玩一会,翻箱倒柜的找吃的,玩手机,看电视,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猛然醒悟,奋笔疾书,最后草草了事。这样一来,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每当要考试时,又后悔不已,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有努力一些,后悔那些白白浪费掉的时间。等到下一次,又一样的管不住自己,又是一样的后悔,于是陷入了不自律的无限循环。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觉不用大人管,省时省力,又省心。其实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捷径。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3005023231/0一、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儿童心理专家进行研究,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经在著作中曾经写过,各类敏感期也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因素滞后。这一时期,孩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比如,妈妈下班回家,一定是要他开门,如果不是,他会让妈妈出去再来一次。比如,小闹钟一定要摆在床头的固定位置,如果不是,他会极其不适,嚎啕大哭。比如,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拿可爱的小熊碗,如果不是,他会再拿一次。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程序和秩序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在这种“直线式思维”里孩子形成一种内在逻辑。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被养育者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用批评、呵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的行为和反应,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阻碍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性的发展。父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完美的度过这一时期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592447339/0首先,需要养育者极大的耐心,不强行制止孩子,接纳孩子的偏执。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完全,通常用哭闹来表示不满。这时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孩子理清想法,也可能要猜测孩子的想法。现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忙着为生活奔波,能够如此慢下性子,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其次,尽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可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仪式感。比如,晚上睡觉之前,宝宝拉上窗帘,关上灯,晚安星星,晚安月亮,晚安小椅子,晚安小床……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3079523670/0比如,孩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饭,有属于自己可爱的小餐具。家长的秩序化让孩子得到安全和满足,孩子的本能得到尊重,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最后,恰到好处的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更容易。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衣被自己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齐……家长引导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程序,即便孩子的动作有些笨拙,也要耐心等待,最终会形成好习惯。二、父母是最好的榜样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自己下班后就懒散的躺在沙发上无聊的刷新着手机,日渐平庸的日子,早已忘却曾经斗志满满的自己。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247399329/0这时不断的提醒着孩子,“你去写作业”,“你要努力”,这样的话大人说的再多都是枉然。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写过,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最终通过模仿和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从一个被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言教”能胜过“身教”。在自律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想想我们小的时候,一个从来不读书、每天打麻将的大人,反复对你说:“要多读点书”,“你怎么不读书”,“你怎么就知道玩”……你听了,是不是很厌烦?TA说得越多,你就越会降低对TA的评价。因为你觉得TA言行不一。可是,换一个人,一个手不释卷、常常给你讲点故事、分享点新观点的人,对你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要多读点书”。你听了,是不是很服气?是不是连连点头?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我们作为被教育者的态度都是一样的。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667310846/0所以,教育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身的自律。无论到什么年纪,不要放弃自己,要始终追求自律。这并不是说,父母本人的自律必须达到“神”或“机器人”的程度。而是说,父母虽然是凡人,虽然也常常失控,但始终不放弃追求自律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本身就是给孩子树立了自律的榜样。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八代子孙,共600多人。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 20多人当过议员,75人是军官,1人当过大使,1人担任过副总统。这样一个开挂的家族,正是得益于优良的家庭氛围,一代代优良品质的传承。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必须先成为什么样子。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592447371/0三、手把手教孩子自律自律不是天然就会的。它是需要学习才能不断增强的一种能力。教育者自己开始追求自律,就会逐渐学会很多自律的方法和策略。比如:如何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如何利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番茄工作法”等方法,进行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如何通过保持物理距离、分散注意力等策略,来抵御外界诱惑;等等。父母可以把自己学来的这些方法和策略,手把手地教给孩子;把自己追求自律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也坦率地和TA分享。更细致地,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如何定计划;制定后,如何执行;执行时,如何自我觉察、自我跟踪;对于执行情况,如何定期总结;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计划,如何调整……当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达成了,引导孩子去体味其中的快乐和满足,用这个小小的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强力量,而不是用“补偿性”的放纵去庆祝和奖励。当孩子暂时屈服于诱惑、失控了,用同理心、同情心去安慰TA,引导TA学会自我原谅,摆脱羞耻感和罪恶感,尽快从这个小小的失败中恢复过来,而不是从此“破罐子破摔”。事实上,没有为追求自律而切实努力过的父母,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自律教育的。因为他们不懂自律的不易,也就无法理解和包容孩子。所以,只会给颗糖作为奖励,或者责骂一顿作为惩罚。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592447329/0四、“大脑神经”训练法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神经反射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进行训练的,一个人的自律能力也可以同肌肉一样被训练好。一个人的自律水平无论在小事还是大事上都是基本相同的,那么如果在小事上进行自律性训练,提高后的自律性也会投射到大事情上。心理学家进行过研究,他们让参与实验的人改变一些小习惯,比如左撇子的人用右手、改变口头语,等等,结果发现这些人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律水平也慢慢提高了,这是因为他们负责自律的大脑神经得到了锻炼。因此可以从孩子的小习惯开始训练,慢慢的养成小习惯后,孩子们会将小习惯投射到大事中去。例如:坚持训练孩子睡觉前将自己的鞋子摆整齐,衣服叠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慢慢的孩子会习惯性的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文具、书桌。坚持训练孩子每天到家先讲作业完成后再做别的事,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慢慢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通过慢慢的坚持,孩子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样的方式孩子也不是很费劲,大人也不需要白费口舌的讲道理。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536872581/0五、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爸爸带着11岁的儿子环游世界,他将钱包交给孩子保管,一路上的时间、路途计划、吃、住全部交由儿子决定,爸爸的职责只是负责骑着摩托车带他赶路。他们经过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经过河北、陕西、山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再回到福建。这孩子也没有落下功课,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做作业。并且这孩子每天晚上都自己整理行李,规划好第二天的路线以及记录视频日记。整个旅途中孩子学会了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制定旅行计划,并在实施时合理调整。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584849888/0拖延症就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现,因此教会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生活是十分有必要的。一开始可以家长帮助孩子制定时间任务计划,完成后给孩子在奖励榜上记上一笔。慢慢的发展为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慢慢的家长就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完成。计划性强,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孩子的自律性也会慢慢养成,直到变成习惯。康德说: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孩子未来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必不可少。孩子能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自律是孩子迎接开挂人生的最佳姿势,我们努力掌握一些恰当的教养方法,总会事半功倍的。来源:环球青少年家庭教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乔布斯告诉你: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过得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