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等职业教育 应对人工智能发展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1/c96c6c648b64492db8f729c0f2757571.jpeg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合成智能与人造劳动者的不断发展,机器在机械化操作上将具有超越人类的突出优势,产业结构变化与岗位调整速度将大大加快,许多专用技能将随着工作岗位的消失而失效。这种转变与替代尽管并不能在一夜之间实现,但因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变得异常迅速。这对劳动者的认知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具备较高认知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对经济社会转型适应性更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成为未来劳动者的主体。因此,如何提升与未来技术变革和广泛应用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不仅是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的紧迫课题,更对中国尽快实现智能制造、占领人工智能时代制高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难以满足尽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育各类技能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对学生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简单技能培训,以满足社会的相关岗位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通识教育被严重轻视,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远远低于普通高中,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甚至根本不开文化基础课,学生入校后就直接进入实训阶段。因此,许多中职毕业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实质上属于低技术劳动力中的一员。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合作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的一项实际调查表明:在数学能力上,中职学生的分数不仅低于普通高中学生,而且与自己入学时相比都在退步;学习了一年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与平常一周仅开一两节计算机课程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计算机技能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进步的速度还更慢。2016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进行了一项涉及576所中职学校与19个行业雇主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被雇主认可的程度较低,学生严重缺乏了解国内外相关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然而,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必将经历智能化的大变革,这种技术进步与变革具有典型的资本与技能偏向性特点。这场变革要顺利实现,依赖的是更多的创新型高技能劳动力而不是中低技术劳动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将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要素结构的升级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反之将成为制约因素。适时调整规模结构科学规划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满足产业智能化需要。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劳动力要素的供给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相适应。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产业智能化需要更高技能、更具创新力的劳动者。目前关于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政策限制如果不适时调整,将导致中国劳动力要素结构升级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需要,从而制约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和适时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总量规模,同时兼顾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的人才需求层次差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和智能制造的先行区,应取消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定,加快提高普通高中的入学比例,重视和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提升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比重。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与东部地区存在梯度差异,中低级技能劳动力需求在一段时间内依然较为旺盛,可考虑伴随着其产业结构的转型予以适度超前调整。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首先,规范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当前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低、管理不规范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有财政资助,并对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有规模相当的要求,有的学校为扩大招生规模获取更多补贴,不惜采取虚假宣传、招生回扣、虚假学籍等手段,骗取国家补贴和学生学费的空头学校屡禁不止。针对这些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与查处,对盗用资质骗取补贴的学校进行严厉查处与取缔,对办学条件差、软硬件条件薄弱、没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校进行撤并分流,提升总体办学水平。其次,针对中职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等方面认知能力和素养较低的问题,应大力加强文化课与通识教育,提升认知技能。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埃里克·哈努谢克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学教授卢德格尔·沃斯曼因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在于认知技能而非受教程度,认知技能的提高将增强中职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其未来适应产业智能化转型打下良好基础。再次,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知名度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打造一大批职业教育名师,鼓励和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与著名企业实现校企对接、产教融合,保证学校紧跟当前技术变革前沿。同时,要畅通升学渠道,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再就业培训职能。继续深造是中低技能劳动力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衔接不畅、“上升通道”狭窄的问题。虽然现在有“3+2”与五年一贯制等培养模式,但规模很小,与中职学生对口的本科与研究生更少,大大制约了中职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因此,畅通中职教育步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对现有中低技能劳动者未来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55岁之间仍有67.8%的劳动人口为小学或初中学历。如果上述40岁以下的劳动者无法通过再学习提升技能水平,未来将很难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承担更多的社会再就业培训职能,帮助劳动者提高素质,实现再就业。(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南通大学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研究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