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发表于 2018-3-16 08:33:37

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儿。为了这个观念,我和学生“斗”...

从今天开始之后的四期公众号文章,是一篇旧文的连载。是我三年前带初三毕业班语文的时候所写的一个总结。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当时教过的这批孩子今年已经上高三了,他们又在为高考而战。回过头来,再看这个总结,我觉得依然有其相当的价值。当时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交给领导看,而是真心想要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教育思考与教育实践。我当年教过的那一批孩子,他们也没有看过我这个总结,我想如果他们看到了,作为亲历者,一定会有更为别样的感受。那一年,我写了两篇总结,一篇是之前在公众号上发过的《论“死揪”与“研究”》,谈我所带的班级如何在中考中成功实现分数上的逆袭。主要是谈分数如何得来的问题。但在写完这一篇之后,我觉得还有很多思考远远没有写出来,所以又写了另外一篇一万两千多字的长文,当时的文章标题是这样的。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315/9940fbfcc3c042fe88e58a1b00e50242.jpg除了分数的问题,我其实更想说说分数背后的故事。三年来,我教给了学生点什么?这其中包含了我一个为人师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因为一万多字的内容一次发出来实在太长,所以我把这篇文章分四次来发,每次发一个小标题的内容。今天要发的是第一个小标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的观念。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315/1d709841ccfa41b487bac31f37de506f.jpg初中伊始,我就告诉学生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和我的关系不大,我不会因为你们成绩好,就自我标榜是个好老师,我不借你们的成绩出名,因此,我也就不会强制你们去学习。另一方面,也绝不因为你们成绩不好,而就此否定我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有很多,绝不仅仅是学生有好成绩就是好老师。你们学习,既不是为家长学,也不是为老师学,而是要时刻记住,你们是在为自己学。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论调盛行之下,特别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很容易被误解,被诟病,被扣上不负责任的大帽子。但这样的扣帽子和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背景和理论支撑,就将其奉为圭臬并无本质不同。我给学生谈正确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引用苏轼的《琴诗》为切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正确的师生关系不是只强调任何一方的作用,而必须是师生互为“琴”“指”,有时候,老师是手指,学生是琴弦,琴弦要靠手指的拨动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音,但也有很多时候,老师是琴弦,学生是手指,学生也需要主动拨动琴弦,才能推动教师的教学的进步。正所谓教学相长。正如《礼记·学记》所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中又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篇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给予了我太多的思想营养。有一点惭愧,我在大学的时候没有读过这篇文章,工作之后才在偶然之间读到,从此视为至宝。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虽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善学者,善问者,而我作为老师则只是努力做一个善待问者就好了,而不是每一天,都和债主催债一样,催逼着学生,那样,学生就是奴隶,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子曰:“有教无类。”我们常常也把这句话作为要求老师成为“无限责任公司”的理由。我以为这句话的关键词不是“无类”,而是“教”。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成为收学费甚至是收受礼品的最早证据,但我以为这句话的关键词不是“束脩”,而是“自行”。我的理解“自行”是主动之意,这个主动不是老师的主动,也不是家长的主动,而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由此“教”也就不能单纯理解为“受教育”,而应该是“求教”。务必要把现实中的不正常的师生关系转变过来,不应该是老师求着学生学,逼着学生学,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向老师求教。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315/9e893734a5c948dc88d47b0d5d8f4e97.jpg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总觉得学习是为家长学,是为老师学,你们应该求着我学,不求着我学我就不好好学,给你们难堪。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给学生讲《论语》中的一则故事: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我要向学生强调的正是“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不要以为你不想学习会伤害到谁,谁也伤害不到,就仿佛是人要自绝于真理,而不会伤害到太阳和月亮是一个道理。只是从中看出你的自不量力罢了,而这个自不量力,最终伤害的只能是你自己。也有学生特别懒惰,总是以等着老师启发为名行懒惰之实。这时候我就会给他们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的前提是“愤悱”,如果学生达不到“愤悱”的状态,也就是“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那老师无论怎么启发都不可能见效,无异于对牛弹琴。举一反三能力的获得,是需要自动自觉地去学习,才能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否则不可能举一反三。朱熹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培养学生的一切起点应该在“立志”,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有了“志”这个根基,其他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学习也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这也正是我引经据典,反复申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的原因之所在。当然,“为自己学”这样的说法,抛开老师是否负责任,就单纯从培养学生的目标而言,也很容易被扣帽子,觉得这样教育学生,气量太小,格局不够宏大,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事实上,并不是“为自己学”就一定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涉及到一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在后面有关教学生做人的道理的部分会进一步论述,这里不再啰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的观念”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真难。因为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被老师或家长推着走,牵着走,甚至是抱着走。但当我一旦打定主意,要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就是要“虽千万人吾往矣”了。于是就有了初一初二的成绩的惨不忍睹,随之而来的就有了一系列的与现实的冲撞,但“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在和学生博弈的过程中,我最终占了上风,他们渐渐发现,如果自己不努力,老师是真不着急,于是,慢慢地大多数学生知道该自己努力了,不再像原来那样“等、靠、要”,老师要求我做什么我就学点什么,老师不强制要求就拖延着不做。我深信,这种“学习是自己的事”的观念的树立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儿。为了这个观念,我和学生“斗”...